A 试题分析:南极大陆位于地球的最南端,酷寒、干燥、烈风是其气候的真实写照,所以科考队到南极考察,需要克服酷寒、干燥、烈风,故选A。
冰穹A地区直接接受来自地球平流层大气的沉积,这里的冰盖是原始堆积形成的,储存着全球的气候和大气环境信息。
就是研究那离得远古时代的气候之类的变化。冰心在地下很深的地方当然就是远古时代的更好证明了,就像是我们今天考古还是要深挖还是要找乃写历史悠久的岩层一样。必须具有一定的历史积累。
年初,又开展了第二次内陆冰盖考察,深入内陆近500千米,钻取到50余米深的冰芯。
冰穹A作为南极冰盖冰芯钻探仅存的最后一个理想地点和世界上雪冰现代气候环境观测、大气与气象观测等独一无二的“科学观测站”,在科学上的意义是地球上其它任何科学观测站所无法代替的。
冰穹A地区由于冰盖没有水平移动,可以钻取的冰芯样本具有年代可比性,对其分析研究可以了解冰芯在此地形成过程中的不同年代的气象和环境信息。
1、月12日,由13人组成的中国南极内陆冰盖昆仑科考队从中山站正式启程,在1200多公里的行程中克服了冰裂隙、白化天气、高山反应、严寒等诸多困难。
2、昆仑站于2009年1月27日胜利建成,是南极内陆冰盖更高点上的科学考察站。泰山站于2014年2月8日正式建成开站。
3、上个月刚从北极凯旋的“雪龙”号,又将马不停蹄踏上一年一度的南极征程。中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将于11月8日乘坐“雪龙”号,奔赴南极执行科学考察任务。
1、中国从1996-2001年间,成功组织实施了4次中山站-冰穹A的内陆冰盖考察,建立了从中山站-冰穹A1100公里的冰川学考察断面,取得了许多珍贵的雪冰样品和观测资料。
2、这也是中国继在南极建立长城站、中山站以来,建立的第三个南极考察站。
3、国家海洋局2008年10月16日宣布,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于10月20日从上海出发,启程前往南极执行南极内陆站建设和考察、中山站改造建设以及南大洋科学考察等任务。这意味着我国首个南极内陆站建设进入实施阶段。
4、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计划于2008年10月20日从上海出发,启程前往南极执行南极内陆站建设和考察、中山站建设改造以及南大洋科学考察等任务。
5、以及在恩克斯堡岛在建的第五个科考站中国南极罗斯海新站。昆仑站建设历史:2008年10月16日,国家海洋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将执行南极内陆站建设和考察、中山站建设改造以及南大洋科学考察等任务。
6、中国南极科考站目前总共有四个,分别是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国南极中山站、中国南极昆仑站和新建的中国南极泰山站。
1、中国将在南极内陆冰盖更高点——冰穹A,建站、建台,占据南极最后一个最有地理价值的点,这对于推动中国南极科考事业进一步发展具有极大的意义。
2、在冰穹A地区建立科考站,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科学研究实力。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也蕴含着极高的政治影响力。这是我国向世界展示综合国力的又一窗口,也为我国组织国际考察队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第二,观测的大气环境可以与太空媲美。南极冰穹A大气稀薄、冷、干燥、尘埃少,可以媲美太空环境,不只对毫米波望远镜,对红外及光学波段望远镜都是地球上更佳的地面观测站址。第三,风速小,大气湍动少,视宁度极好。
4、—南极冰穹A地区,拥有4000米厚的冰层,此前从未有人在那里建过科考站,在冰穹A区地区建立科考站对于全球气象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那里有世界上最为古老的冰层,通过对此研究有可能绘制出100万年间地球气候变化的图像。
5、冰穹A在理论上还极有可能是南极地区更好的天文观测站址。在冰穹A区域开展长期科学观测,对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在过去12年间,我国科考人员曾5次深入南极冰盖腹地进行科学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