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释:毛:地面上生长的谷物、草木。原指不种五谷的地方。后指最荒凉、贫瘠或没有被开垦的地方。也作“不发之地”。 出处:《公羊传宣公十二年》:“君如矜此丧人,锡(赐)之不毛之地。
1、解释:毛:地面上生长的谷物、草木。原指不种五谷的地方。后指最荒凉、贫瘠或没有被开垦的地方。也作“不发之地”。 出处:《公羊传宣公十二年》:“君如矜此丧人,锡(赐)之不毛之地。
2、不毛之地的意思是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某地荒凉、贫瘠。出自《公羊传·宣公十二年》:“君如矜此丧人;锡(赐)之不毛之地。”译文:大王如果怜悯我这个已经丧亡的人,请赐一块贫痔、五谷不生的地方。
3、不毛之地[bù máo zhī d].【解释】: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荒凉、贫瘠。【出自】:《公羊传宣公十二年》:锡(赐)之不毛之地。【语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形容荒凉或未开垦的土。
不毛之地,汉语成语,意思是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某地荒凉、贫瘠。出自《公羊传·宣公十二年》。有关成语的故事:春秋末年,占据天下之中枢位置的郑国,夹在晋楚两强之间,左右为难,只能看谁的拳头硬就听谁的。
不毛之地的意思是: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荒凉、贫瘠。 【示例】:南方~,瘴疫之乡;丞相秉钧衡之重任,而自远征,非所宜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
不毛之地的意思是不长庄稼、草木的土地或地带。形容土地荒凉、贫瘠。不毛之地(拼音bù máo zhī dì),是一则来源于文人作品的汉语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战国·公羊高《公羊传·宣公十二年》。
出处 春秋·左丘明《公羊传·宣公十二年》:“锡(赐)之不毛之地。”释义:赏赐了一片不生长庄稼的土地。例句 那里原是不毛之地,现在一片葱茏,俨然成为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