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第一次下西洋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从南京龙江港启航,经太仓出海,永乐五年九月初二回国。
第七次下西洋:宣德五年12月(1430年)。到达地方:占城、爪哇、旧港、满剌加、苏门答剌、锡兰山、古里国、忽鲁谟斯、古里国。返航途中,郑和因劳累过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
第一次从苏州刘家港出发,经历爪哇、苏门答腊、锡兰、印度西海岸的柯钦以至古里。第二次沿同样的路径至古里。
并立碑铭文。忽鲁谟斯进贡狮子、金钱豹、西马;阿丹国进贡“麒麟”;祖法尔进贡长角马;木骨都束进贡花福鹿、狮子;卜剌哇进贡千里骆驼、鸵鸡;爪哇、古里进贡麾里羔兽。
在一艘被称为“宝船”的甲板上,站着一位年方35岁、穿着明朝使臣官服的大汉,他就是奉明成祖朱棣之命率领船队出使西洋的“三宝太监”郑和由此开始了他一下西洋的行程。
郑和下西洋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目前已知最远曾达东 非、红海。
郑和主要经过南海,印度洋,阿拉伯海、西太平洋。
郑和下西洋经过了太平洋、印度洋、红海,马六甲海峡。郑和下西洋是指自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二十八年间,郑和率众七次远航的历史。
经过了太平洋以及印度洋。自公元1405年始,明朝皇帝朱棣派郑和率领两万八千人,两百余艘船只七次下西洋,历时二十八年,航程万余里。在中东方向,郑和船队最远航行到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城。
经过了南海,印度洋,红海以及阿拉伯海。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
1、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三宝太监郑和第一次受命下西洋。从南京刘家港启航,经太仓出海,途经麻喏八歇国、三佛齐旧港,到过苏门答腊、满刺加、锡兰、古里等国家。航行的终点是古里。
2、年7月11日(永乐三年六月十五乙酉)34岁奉成祖命,郑和从南京龙江港起航,经太仓出海,偕王景弘率27800人第一次下西洋,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
3、布腊瓦、马林迪等地。第六次,除驶入波斯湾外,另有分队绕东非沿海诸港口航行。第七次进行了经由印度西海岸入波斯湾的最后一次航行。这次,郑和的部下到达了阿拉伯的麦加。
4、并立碑铭文。忽鲁谟斯进贡狮子、金钱豹、西马;阿丹国进贡“麒麟”;祖法尔进贡长角马;木骨都束进贡花福鹿、狮子;卜剌哇进贡千里骆驼、鸵鸡;爪哇、古里进贡麾里羔兽。
5、郑和的船队首航直抵占城(今越南),然后往南到达爪哇、苏门答腊(今印度尼西亚),再往西航行到满刺加(今马来西亚)、古里(今印度南部)等国。穿过马六甲海峡继续向西行驶,最远到达波斯湾沿岸和非洲东南部。
6、郑和下西洋是我国明朝的重要外交活动,极大的促进了文化交流和中华文化的传播,郑和在永乐三年到宣德八年期间,28年里一共七次下西洋,他率领的船队是当时世界上*的远洋船队。
第七次进行了经由印度西海岸入波斯湾的最后一次航行。这次,郑和的部下到达了阿拉伯的麦加。
第一次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三宝太监郑和第一次受命下西洋。从南京刘家港启航,经太仓出海,途经麻喏八歇国、三佛齐旧港,到过苏门答腊、满刺加、锡兰、古里等国家。航行的终点是古里。
年(永乐十一年癸己)42岁偕马欢等人率船队第四次下西洋。1417年(永乐十五年丁酉)46岁郑和率船队第五次下西洋。1421年(永乐十九年辛丑)50岁偕王景弘、马欢等人率船队第六次下西洋。
并立碑铭文。忽鲁谟斯进贡狮子、金钱豹、西马;阿丹国进贡“麒麟”;祖法尔进贡长角马;木骨都束进贡花福鹿、狮子;卜剌哇进贡千里骆驼、鸵鸡;爪哇、古里进贡麾里羔兽。
郑和的船队首航直抵占城(今越南),然后往南到达爪哇、苏门答腊(今印度尼西亚),再往西航行到满刺加(今马来西亚)、古里(今印度南部)等国。穿过马六甲海峡继续向西行驶,最远到达波斯湾沿岸和非洲东南部。
1、丝绸之路路线图如下所示:丝绸之路,简称丝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2、有重合 海上丝绸之路和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海上丝绸之路和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很相似,如下图:海上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
3、第一次 在三佛齐旧港,郑和招谕当地海盗陈祖义,陈祖义诈降,图谋袭击郑和船队。郑和击败了他,杀敌五千余人,烧毁敌船十艘,俘获敌船七艘,生擒陈祖义等三人。其后,郑和任命广东华侨施进卿为旧港之主。
4、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以西汉时期的长安作为整条路线的起点,经过河西走廊然后到达*的敦煌。
5、明朝时郑和下西洋更标志着海上丝路发展到了极盛时期。南海航线,又称南海丝绸之路,起点主要是广州和泉州。东海航线,也叫“东方海上丝路”。
6、年7月,郑和船队六下西洋,护送16国使臣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