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孙亮-孙休-孙皓 公元229年(黄龙元年),孙权称帝。
1、吴王叫阖闾[hé lǘ ]。阖闾(公元前537年―公元前496年),一作阖庐,姬姓,名光,又称公子光,吴王诸樊之子,春秋末期吴国君主,公元前514年―公元前496年在位。公元前515年,吴王阖闾派专诸刺杀吴王僚,夺取吴国王位。
2、吴王阖闾简介 吴王阖闾(hé lǘ)又作阖庐,姓姬,名光,吴王诸樊之子,故又称“公子光”。春秋末期吴国国君,公元前514至前496年在位,著名军事家,为“春秋五霸”之一。
3、吴王寿梦,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君主,从寿梦开始称王。吴王阖闾 吴王夫差 李恪是唐太宗的第三子,武德时始封为长沙王,贞观二年628年改封为蜀王,贞观十年636年又封为吴王。
4、吴王夫差 (?—前473年),春秋时期吴国第25任国王,在位时期为前496年—前473年。
夫差(?—前473年),姬姓吴氏,春秋时期吴国末代国君,阖闾之子,前495年─前473年在位。前494年于夫椒之战大败越国,攻破越都(今浙江绍兴),使越屈服。此后,又于艾陵之战打败齐国,全歼十万齐军。
吴国君主是周朝时期吴国的君主,比如吴王寿梦[1] 、泰伯、周章、姬余祭、仲庸、吴王诸樊 、吴王阖闾 、夫差等。春秋吴国是周朝时期在长江下游地区建立的姬姓诸侯国,也叫勾吴、工吴、攻吾、大吴、天吴、皇吴。
吴王诸樊(?―公元前548年),姬姓,吴氏,名遏 (一作谒 ),又称吴顺王,吴王寿梦长子,春秋时期吴国国君,公元前560年―公元前548年。公元前561年,吴王寿梦去世,吴王诸樊代掌国政。公元前560年,吴王诸樊正式继位。
1、孙皓(242年—284年),即吴末帝(264年—280年在位)。字元宗(一说字元景,出自《册府元龟》)一名彭祖,字皓宗。吴大帝孙权之孙,废太子孙和之子,三国时期吴国末代皇帝。
2、三国时期东吴有4个皇帝,分别是吴大帝孙权、吴废帝孙亮、吴景帝孙休、吴末帝孙皓。吴大帝孙权:三国时代孙吴的建立者。吴废帝孙亮:三国时期吴国的第二位皇帝,母潘皇后,吴大帝孙权第七子。
3、会稽王孙亮 孙亮字子明,三国时期吴国的第二位皇帝,他是吴大帝孙权与潘皇后的第七个儿子,252年孙权去世后即位,258年被权臣孙綝废为会稽王。皇后全氏(生卒不详),名惠解。钱塘人。
1、三国时期东吴有4个皇帝,分别是吴大帝孙权、吴废帝孙亮、吴景帝孙休、吴末帝孙皓。吴大帝孙权:三国时代孙吴的建立者。吴废帝孙亮:三国时期吴国的第二位皇帝,母潘皇后,吴大帝孙权第七子。
2、吴大帝孙权(182-252)222年称帝,在位30年。吴大帝孙权,字仲谋,222年孙权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业,死时71岁,谥大皇帝,庙号太祖。会稽王孙亮(243-260)252年即位,在位6年。
3、孙皓(242年—284年),即吴末帝(264年—280年在位)。字元宗(一说字元景,出自《册府元龟》)一名彭祖,字皓宗。吴大帝孙权之孙,废太子孙和之子,三国时期吴国末代皇帝。
4、三国时的吴国国君分别为:吴大帝孙权: 222年称帝,在位30年。字仲谋,父孙坚。208年,于赤壁打败曹操,形成三国鼎立之势。222年孙权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业。谥大皇帝,庙号太祖。会稽王孙亮:252年即位,在位6年 。